2009年初冬,地处大巴山深处的革命老区的达州、巴中等地已是寒气逼人,而由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张福荣率领的扶贫调研组的到来却给老区人民心头带来了融融暖意。11月16日,当四川省达州万源市白羊乡小学校长从张福荣副行长手中接过35万元捐款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学生娃娃们以后可以不用在外头挨冻,安安逸逸吃饭咯!”原来,该校的学生食堂自从去年“5•12”地震中严重损毁后,师生们一直没有固定的就餐场所,只能在露天吃饭。工行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决定在前期已捐款22万元的基础上再次捐款35万元专项用于恢复白羊乡小学的食堂等校舍建设。此外,加上给巴中市南江县元潭乡凉水希望小学和通江县周子坪村送去的扶贫专项资金,工行此番向四川扶贫点捐赠的款项共计已达100万元。
事实上,这100万元只是工行从1995年初进驻四川省巴中市南江、通江和达州市万源地区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以来爱心火炬的延续。据不完全统计,14年间,该行已向上述地区累计投入各类贷款资金2.6亿元人民币,同时通过银行捐助、员工捐款等途径先后筹集扶贫资金和物资6000多万元,为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加快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工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切实做好定点扶贫工作,该行专门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研究制定了《八七扶贫方案》和《2001-2010年开发扶贫方案》,并先后派出70名优秀干部到四川驻7点,实地落实方案,开展定点扶贫工作。通过不断探索,工行走出了一条“项目扶贫、智力扶贫、卫生扶贫、科技扶贫、救灾扶贫”相结合的扶贫开发特色路子。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工行的全力帮扶下,通过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自己的努力,南江、通江和万源地区发展迅速,三地群众的基本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贫困境况得到了根本的缓解。工行定点扶贫工作也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先后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中国扶贫基金会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单位”、“2008中国民生行动先锋”、“新中国六十华诞60个爱心榜样”等荣誉称号。
扶贫先扶智
今年8月,身为南江县2009年高考理科状元的赵东海,一面在为拿到向往已久的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而高兴,另一面却在高昂的学费前陷入了沉默。就在此时,了解到他家实际情况的工行驻南江扶贫组送来了5000元扶贫助教金,使他的大学梦成为现实。赵东海是幸运的,而像他一样幸运的同学,在南江县还有很多。2004年以来,工行已经连续开展了六届“资助贫困大学生”系列活动,对两地三县考上大学但缴不起学费的优秀学生每人捐助5000元。截至今年,先后共有420名贫困学子受到资助,累计资助金额达210万元。不仅如此,从2003年开始,工行还每年都拿出数万元专项资金设立“中国工商银行优秀乡村教师奖”,对优秀山村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截至目前已经连续7年累计奖励450名教师,为稳定乡、村教师这支扶贫地区教育事业的主力军做出了贡献。
多年来,工商银行正是这样始终坚持“扶贫先扶智”的原则,一直注重扶助贫困地区的教育和科普事业,推动当地的内生式发展。为支持当地教育事业发展,工行在巴中和达州地区先后共投入资金273.8万元,支持了南江县凉水、贵民希望小学,通江县陈河、毛裕希望小学,万源市罗文希望小学、白羊乡小学等40所学校的建设工作,并向南江、通江两县捐赠电脑1000台、学生用床600张,捐赠图书2万册、学习用具3万件,捐助资金70万元为多所小学购置就餐就寝设施和体育锻炼器材,开通多媒体远程网络教学,显著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运动环境,成为当地乡镇的品牌学校。
与此同时,工行还经常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到定点扶贫地区开展科技咨询,讲授科技知识,对农民工进行各类技术培训。2006年以来,为提高当地农户养殖水平,该行累计向国际小母牛组织捐资200万元港币,指定用于定点帮扶地区开展家庭养殖项目,向小型农户提供畜禽、技术培训及相关服务,帮助受助农户依靠自己的智慧与汗水走上致富之路,再由先富起来的农户将畜禽良种和相关的经验、知识传递给其他需要救助的家庭,保证项目援助可以使更多的人受益,既提高了参与项目的农户收入,又培养了一批农村干部队伍和致富带头人,在解决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
治贫先治病
针对当地贫困人群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工商银行在改善扶贫地区就医条件上加大了支持力度,着力帮助当地构建完善农民看得起病的卫生扶贫新体系、改善医疗设备落后状况,让老百姓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
旧院镇是距万源城区60余公里的一个小镇,由于医疗设备落后,这里的老百姓看病经常要花两个多小时乘车到城里来看病。对于这些情况,工行扶贫人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8年,工行向旧院镇卫生院捐赠了12万余元的医疗设备,使得旧院镇的医疗状况得到极大改观。为方便群众就医,工行还从1995年起共投入资金400余万元,资助南江、通江两县的6个乡镇建起了标准化的乡镇卫生院。2006年,又通过参加中国红十字会基金会“红十字天使计划”活动在定点扶贫地区援建了8个“博爱卫生站”。同时,工行还向当地规范化的乡镇卫生院捐赠了大量药品和医疗器械,为两家博爱卫生院救护车辆购置提供了资金,组织专家上百人次到边远乡、村进行地方病调查,对疑难病患者进行现场会诊,大大改善了当地的就医条件,使10多万农民群众受益。
此外,2007年工行与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合作发起了“中国工商银行光明行”活动,捐资170万元,免费为定点扶贫地区17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使这些贫困白内障患者摆脱了病患折磨,提高了生活质量。2009年,该行又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开展了“母婴平安”项目,投入资金60余万元,将帮助定点扶贫地区的1000名贫困母亲在医疗机构顺利分娩。
绿色扶贫助力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工行在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为定点扶贫地区引进资金和大型项目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实施“绿色扶贫”工作的新路子。经与当地政府协商,工行把通江县民胜镇周子苹村、南江县长赤镇莲花村和万源市茶垭乡邱家苹村作为“绿色扶贫”试点村,自2008年开始,计划连续三年内投入600万元左右,资助当地村民进行沼气池建设,并对所在乡村及农户的配套道路、庭院、厨、厕、圈、坝等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和完善,形成“畜、沼、果”“畜、沼、菜”循环发展的绿色农业新模式,并大力发展银耳生产、袋料香菇生产、农家生态猪养殖等,为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以万源市茶垭乡邱家坪村为例,2008年度正式启动该村的沼气能源项目建设后,既解决了农民的生活用能,防止了乱砍滥伐,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有效减少了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了农民居住及生产生活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力的推动了该村新农村建设进程,起到了积极的带头示范作用,受到了扶贫点老百姓的交口称赞。
扶危济困暖人心
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的14年来,老区人民的冷暖始终牵动着工行几十万员工的心。巴中地区的通江、南江两县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山区人民因灾致贫、返贫的情况较多。考虑到这些情况,工行先后投入大量救灾资金,协助通江和南江20户居住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居民进行移民搬迁,彻底改变了部分群众长期居住在容易受灾的生存环境。
而每次当地遭遇自然灾害时,工行各级机构和员工都会主动捐款捐物,把温暖送到了老百姓心里。2005年和2007年万源市两次发生洪灾灾情时,工行的扶贫干部都在第一时间深入抗洪抢险一线协助工作,并两次向万源市捐赠30万元现金用于灾后重建工作。2006年,万源市遭遇五十年不遇的特大高温伏旱,部分乡镇近60%的农作物绝收,给原本就十分贫困的老百姓带来了灾难,为帮助受灾地区群众减少损失,度过难关,工行总部组织开展了献爱心捐款活动,共捐资11万多元送到万源市石人、石窝、鹰背、草坝四乡镇灾区群众手中。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工行又捐赠资金96万元用于资助凉水等七所当地学校的灾后重建或修缮工作,确保了这些学校的灾后重建与按时复课。
在14年的定点扶贫工作历程中,工行与老区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扶贫干部。他们中有心系灾区中小学教育的蔡惠宏,有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义务为南江中学高二学生辅导英语的刘鹏生,有被贫困大学生亲切称呼“扶贫大哥哥”的杨艺宁,有带队长途步行深入边远山区村社组织救灾的孙涛,有为改善通江边远乡镇医疗条件四处奔走的张建明,他们的事迹在当地都已传为佳话。
|